华农团队的研究结果发表在《细胞》杂志上,使

武汉高产高蛋白玉米丰收。 (湖北日报通讯员严华华供图)
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澜 通讯员 杨华华
10月31日,华中农业大学透露,高产、高蛋白玉米研究推广取得多项进展。基因研究的主要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《Cell》上,并于发表当日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。成立高产高蛋白机械收获玉米创新研究院,开展跨学术、跨学科合作。武汉万亩示范基地取得丰收,全产业链闭环模式初步建立。
“去年11月5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考察,与我们亲切握手,勉励我们加快抗疫步伐。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北说。一年来,学校整合各领域优势,汇聚作物遗传育种、遗传学、计算机科学、遥感科学、生物信息学等领域优势,与企业合作推进“研、开发、用”,在高产、高蛋白机收玉米培育方面取得新突破。
严建兵先生解释说,传统饲料谷物以玉米为能源,以豆粕为蛋白质来源。该国每年进口约1亿吨大豆,其中大部分用作畜禽畜栏的“蛋白饲料”。通过提高玉米的蛋白质含量,它既可以作为“能源”,又可以作为“蛋白质罐”,实现双重用途。预计国内玉米蛋白质含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,大豆产量将减少进口量增加7至800万吨。
2024年11月12日,颜建兵团队在《Cell》发表论文,发现了调节玉米粒水分含量的关键基因。利用这一重要基因改良培育的玉米新品种,可在玉米粒完全成熟后实现快速脱水,实现玉米粒机械化收获,同时降低籽粒破损率,每亩地可节省高达150元。成果公布当天即签署并转化,便于技术成果快速落地。
去年,他们在实验室田间种植了高产、高蛋白的玉米种子,经受住了包括春季干旱和夏季炎热的考验。今年8月5日,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邓南街道老子湖村,玉米采摘机的轰鸣声迎来了富含蛋白质的玉米丰收。专家取样发现,玉米粒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此次收获的ls为10.8%,比市场上主要玉米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高出2个百分点。同时,性能将提升10%。这批富含蛋白质的玉米被养殖公司以每吨30至60元的溢价收购,有助于农民增收和产业增效。
为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,华中农业大学、湖北红山研究院、维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相关科研机构、种植基地、养殖企业,开发高蛋白玉米全产业链闭环:“种质生成、品种研发、标准组合——高蛋白玉米特种种植、收获高蛋白玉米专业化——高蛋白玉米”。 “降低饲料成本,提高饲料效率” 农民、加工公司和饲料公司任何人都可以从这种模式中受益。
今年,武汉市率先出台高蛋白玉米种植补贴政策,全市高蛋白玉米产业链示范面积达到10455亩。
严建北表示,推广高产、高蛋白玉米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提高产业水平、增加附加值、惠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多种可能。这为发展新的农业生产力开辟了新途径。